【IAS】 Philosophy Forum Distinguished Scholars Series (31 October-1 November,2023; E34-G011+Zoom)

【高研院】 哲學名師系列講堂 (2023年10月31日-11月1日; E34-G011+Zoom)

各位親愛的同事、同學:

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現誠邀您參與哲學名師系列講堂,除了邀請到海內外哲學專家學者分享其學術見解,更由校內不同學系教授擔任主持人、與談人,旨在促進學科間的交流協作。詳情請參閱如下:

  • 舉辦單位: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及人文學院
  • 日期:2023年10月31日(星期二)至11月1日(星期三)
  • 模式:崇文樓演講廳 (E34 – G011) + Zoom線上直播
  • Zoom會議ID/密碼:946 1993 5897 / 353282
  • 語言:中文、英文

我們誠邀各位教職員、學生及有興趣人士出席。有關高研院更多内容,請訪問高研院網站:https://ias.um.edu.mo/。如果您有任何疑問,請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隨時與我們聯繫:ias.programme@um.edu.mo 。

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謹啓

 

哲學名師系列講座-1
主題 紅色哪裡去了
講者 陳嘉映(浙江大學城市學院講席教授,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
主持人 唐曉晴(澳門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院院長)
與談人 張志偉(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王慶節(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
日期及時間 2023年10月31日下午4:00至6:00
摘要 我們看到,玫瑰是紅的,若問紅色在哪裡,紅色在玫瑰那裡。但伽利略區分兩類性質,第一類性質,如形狀、重量等等,是事物固有的,第二類性質,如顏色、輕重等等,不是事物固有的。如果紅色不是玫瑰固有的,不在玫瑰那裡,那紅色在哪裡?現代科學相當細密地揭示了我們看到紅色的整個過程中的物理-生理機制,紅色在整個過程中都沒有出現——不出現在玫瑰上,也不出現在視網膜、視神經和額葉上。那麼,紅色在哪裡?
 
哲學名師系列講座-2
主題 寂聲與黑白
講者 孫周興(浙江大學講席教授,浙江大學未來哲學研究院院長,兼任同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校教授)
主持人 王慶節(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
與談人 李軍(澳門大學藝術與設計系講座教授)、李紅霞(蘇州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日期及時間 2023年10月31日晚上7:15至9:15
摘要 世界是聲與色的世界,聲音與顏色是這個世界的基本要素,古典時期的自然人類首先對兩者做了形而上學的沉思,進而在近代歐洲做了科學的-物理的還原主義或簡化主義的處理。但聲音與顏色問題依然成謎。本演講嘗試從現象學出發探討聲色現象,形成一種聲色存在論,指出聲音的根本元素是寂,顏色的根本元素是黑,無聲無色為虛無,而有聲有色即存在;而從人類經驗角度來說,今天需要維護或者重新喚起一種“聽無聲”和“觀黑暗”的原初感知能力。
 
哲學名師系列講座-3
主題 Machine and Nothingness
講者 許煜(Professor and Chair of Human Conditions, Erasmus School of Philosophy,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主持人 於興中(澳門大學環球法律學系講座教授、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長
與談人 林少陽(澳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張穎(澳門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授)
日期及時間 2023年11月1日下午3:30至5:30
摘要 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question that Keiji Nishitani raised during the 1960s when modern computational apparatus and robotics started proliferating in industrial and daily use: “Is it possible for a machine to be able to mechanically conceive of ‘nothingness’ as it really is?” The question of nothingness is grounded in the phenomenological and Eastern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that Nishitani inherited. His questioning could be read as an ontological refusal of the postulation that a machine might acquire human intelligence, as well as a challenge to modern technology if nothingness could be an ultimate computational problem. This paper will address both readings and, at the same time, reevaluate Nishitani’s comment: Could Nishitani’s question be refused today, conside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is the question itself ill-posed since it is no more than a humanist crit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