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 Zhang Jinjiang’s “Shanhai Jing” Lecture Series Successfully Held

張錦江教授《山海經》系列講座圓滿舉行

張錦江教授《山海經》系列講座圓滿舉

探索神話源流,感受文化魅力

為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學的認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澳門大學學生事務部於9月22至23日誠邀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及學者張錦江教授,舉辦《山海經》主題系列講座。張教授曾任上海大學文學院文學創作教研室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其學術造詣與創作成就備受肯定。作為“中國新神話小說的奠基人”,張教授歷時十三年研究中國古籍《山海經》,創作十二長卷新神話小說《新說山海經》,有著深厚的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其講座內容深入淺出,兼具理論深度與文學魅力,深受歡迎。

本次系列講座共三場,分別在澳門大學及濠江中學舉行,吸引逾2,000名師生參與,反應熱烈。

首場講座於濠江中學早會舉行,主題為「中國神話《山海經》是一部什麼奇書」,張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師生探索《山海經》的神秘世界,激發對中國神話與傳統文化的興趣。

第二場講座在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舉行,主題為「《山海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張教授從創作實踐出發,深入剖析《山海經》與諸神起源的關聯,探討先民對太陽神、生殖神、火神等的崇拜,並考證其與屈原、歷代文人及中國古典小說的深厚淵源,為聽眾帶來兼具深度與新意的文化解讀。

第三場講座則以「《山海經》和三星堆的神靈交匯以及《新說山海經》的現代暢想」為題,張教授結合自身考察三星堆的經歷,將《山海經》文獻與三星堆文物相互印證,探討神格、太陽崇拜等文化元素,並分享其創作《新說山海經》系列的理念與成果。該場講座亦納入「澳門大學第四屆中國文化節」,由張崑崙書院、馬萬祺羅柏心書院及鄭裕彤書院協辦。

在三場講座的互動環節中,張教授親切回應師生提問,分享獨到見解,促進思想交流,深化大家對《山海經》與中國文化的理解。

 

 

師生感言:思想啟迪,文化共

多位參與講座的學生表示,張教授的講解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讓他們對《山海經》及中國神話文化有了嶄新的認識。

澳門濠江中學初一學生黎逸瞕表示,張教授講述的神話故事精彩生動,彷彿帶領大家走進神話世界。他驚嘆古人的想像力,並表示希望未來能像古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詩意,書寫屬於自己的小小傳奇。

同校初一學生朱婉晴則表示,透過講座,她理解到《山海經》不僅是神話總集,更是一幅描繪上古世界的空間圖誌。她認為,這部作品展現了先民理解世界的努力與文明的記憶,令人敬佩。

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四年級學生郭菁湲表示,張教授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與生動的敘述方式,讓她對神話文本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她特別讚賞教授對神話意涵的深度剖析,並表示講座激發了她對神話研究與創作的濃厚興趣。

同系四年級學生段林姍則指出,講座內容豐富、脈絡清晰,教授將神話與心理學、文學理論相結合,令她重新思考神話與文學的關係。她認為,這些古老形象已成為民族文化潛意識的一部分,在現代仍具強烈共鳴。

澳門大學法學院國際商法碩士生陳曉鈺表示,講座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張教授講述華夏人民對太陽與月亮的崇拜,以及三星堆青銅太陽輪的文化意涵。她感受到古人強大的幻想力與智慧,彷彿與古代文明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英語教育)專業碩士生周煜表示,張教授從現代視角深度剖析《山海經》與三星堆遺址之間的神秘聯繫,令她印象深刻。她指出,三星堆文物與《山海經》神獸之間的對應關係,彷彿是一場跨越千年的神秘對話。青銅神樹與扶桑樹均象徵天地連接,神鳥與金鳥形象遙相呼應,青銅面具的誇張特徵亦與燭龍形象相似,展現出神秘而威嚴的氣息。張教授的《新說山海經》現代暢想,為古老神話賦予嶄新解讀視角,也啟發她對文學創作與中華文化傳承的思考。

圖一: 張教授首場講座於濠江中學早會舉行

圖二: 第一講以中國神話《山海經》是一部什麼奇書為題

圖三: 張教授於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講

圖四: 第二講以《山海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為題

圖五: 第三講以 《山海經》和三星堆的神靈交匯以及《新說山海經》的現代暢想為題

圖六: 第三講嘉賓和觀眾大合照

圖七: 簽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