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akwawong

This author has not yet filled in any details.
So far takwawong has created 1 blog entries.
2 2025-04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Professor Du Xiaoqin explores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t UM

2025-04-01T14:51:16+08:00

2025年3月21日,受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主任袁毓林教授邀請,北京大學杜曉勤教授開展題為“中國古典詩歌體格律研究法芻議”的學術講座。澳門大學中文系張月教授主持,校內外衆多師生參與講座,氛圍熱烈。

杜曉勤教授現爲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兼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孟浩然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古典學》集刊主編。他出版了《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六朝聲律與唐詩體格》《唐代文學的文化視野》《二十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述論》等專著,並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專題論文 90 餘篇。杜教授主持開發“中國歷代基本典籍庫·隋唐五代卷”、“中國古典詩歌聲律分析系統”等多種電子數據庫軟件。他曾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社會科學)三等獎”、“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集體)、“全國優秀教育圖書獎”(集體)、“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集體)、“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北京高校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文科A組一等獎”、“北京大學傑出青年人文學者獎”、“第十屆北京大學最受學生愛戴的老師暨‘十佳教師’慈竹獎”、“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等榮譽。杜教授於2009 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在講座中,杜曉勤教授圍繞中國古典詩歌體格律的研究傳統、概念體系等娓娓道來。杜教授從《文心雕龍》等文獻中的“體制”引入話題,簡要介紹了中國中上古時期詩歌體格律發展歷程,並回顧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詩歌體式研究傳統和師承發展。基於前人研究的影響和鋪墊,杜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方法,並結合作品分析和個案研究,展示體格律研究法在六朝隋唐詩歌史研究中的應用前景。

杜教授指出,辨體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詩歌的體式研究可以具化為詩歌體格律研究。從上古、中古至近古時期的詩歌韻律形態發展來看,先秦兩漢時期的詩歌作品更接近音樂文學的性質,存在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現象。這種音樂體系到了魏晉時期漸漸式微,詩歌的韻律形態由樂律期轉入音律期,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則逐漸建立起詩律體系,近體詩律體系正是濫觴於南朝的永明聲病說。杜教授由此進一步展開對於中國古典詩歌體格律的專題探討。對於五言詩律化的研究,杜教授採用了數字人文的方法,展示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聲律分析系統”對詩歌作品進行聲律分析和資料統計的成果,發掘了“單句律化”和“韻式律化”的現象。對於七言詩律化的研究,杜教授以岑參詩歌為例講解了唐盛中晚“齊梁體格”詩的詩律特點,以及唐太宗的“效庾信體”與庾信詩的體格律特徵。與“庾信體”的個人風格詩體不同,“唐初體”則是具有時代特點的詩體,杜教授從“楊王盧駱當時體”引發話題,再到以崔顥與李白詩歌作為盛唐古風式七律的雙璧,杜教授向大家展現了詩歌形態從初唐到盛唐的發展和轉變。最後,杜教授還討論了唐集編撰體例與唐人分體觀念、唐詩體式研究以及體格律與詩意表達之關係等多個專題。杜教授的研究視野廣闊,講座內容豐富充實,呈現了不同時代古典詩歌體格律傳承、演變、發展的複雜脈絡和多樣面貌。

講座引發了觀衆的積極討論,杜教授耐心細緻地回答了在場觀眾提出的關於格詩與律詩、數字人文、詩歌音樂傳統等問題。講座反響熱烈,並在學術交流的良好氛圍中結束。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Professor Du Xiaoqin explores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t UM2025-04-01T14:51:16+08:00
25 2024-11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rld Vision and Chinese Humanities: Re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Held at UM

2024-12-22T00:00:19+08:00

2024年11月8日至9日,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成功舉辦“世界眼光與中國人文——中國經典再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等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以開放的國際視野重新審視和解讀中國經典文獻,推動中國古典文化研究的創新與發展。

 

11月8日上午,開幕式在澳門大學崇文樓演講廳隆重舉行。開幕式由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鄧駿捷主持,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座教授張健、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蔡宗齊、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特聘教授錢志熙分別致辭,表達了對本次研討會“聚焦中國經典,探索學術前沿”的期許和祝願。

本次研討會以“中國經典再詮釋”為主題,既涵蓋了對《詩經》、《尚書》、《論語》、《莊子》等中國經典文獻的研究,又涉及對古典詩詞、小說、戲劇等各體裁經典文學作品的探討。與會專家學者,不僅聚焦中國經典文獻本身,更注重以“世界眼光”回顧經典研究,關注海外學界的譯介、接受情況,由此重歸對中國經典的理解和闡釋。諸場報告中,包括傳統詩學與文學研究,尤其是對已有成果的集成與再審視;包括對近現代以來文學研究新門徑與新範式、構建中國文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反思與推進;包括對現今海外漢學的關注和回顧,海外漢學研究個案的分析;以及“數字人文”等跨學科學術方法的前沿探索,將大數據模型分析與古典文學作品創作、流傳過程研究相結合。研討會的報告成果,無不展現了研究中國經典時,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廣闊視野與學術關懷,並進行了開拓中國經典研究的新問題、新方法、新成果的有益嘗試。

本次研討會還特別設置了博士生論壇,為青年學者提供了學術交流、切磋成長的良好平台。澳門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生分別報告了各自的研究課題,並和與會專家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11月9日下午,研討會舉行閉幕式。閉幕式由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王思豪主持,浙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胡可先、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春泓、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周興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潘銘基、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張月分別致辭,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對本次研討會的支持,總結並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討會的成果。與會專家們指出,中國經典研究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討會對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評介,以對學界已有成果的關注和吸收為基礎,融合開放的國際視野,積極探索學術方法的前沿,以開放、多元、包容的學術態度,對中國經典研究的未來發展提出展望,推動中國經典研究的不斷深入。研討會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rld Vision and Chinese Humanities: Re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Held at UM2024-12-22T00:00:19+08:00
Go to Top